作者:Suji Yan,Mask Network 创始人兼总裁
原文来源:联合早报
笔者 8 月底前往新加坡参加数码科技论坛期间,参观了孙中山南洋纪念馆,有感于革命先贤对于共和的执着信念,特撰此文,以资纪念。
愿孙中山及同盟会之精神,可以为 Web3 业界同僚照耀前行之路。
自中国同盟会成立以来,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共发动 10 次起义,直至 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。一场武装起义最大的代价固然是失去鲜血或生命,同时对经济的耗费也是巨大的。据台湾近代史专家蒋永敬统计,同盟会消耗的革命经费约在当时 140 万港币。面对庞大的资金需求和不确定的命运,革命党人的融资途径却极为有限。为满足武装起义的资金缺口,孙中山数次以公会、公司以及革命政府的名义发行债券,奔赴世界各地为武装起义筹款。
孙中山的革命与 Web3 数码改革中诸多相似之处。
- 首先,孙中山创建的中国同盟会,可类比Web3改革中不可或缺的DAO(去中心化自治组织)。中国同盟会DAO由多个次DAO组成,有统一的章程和理念,由各地方局结合当地情况自行传播革命理念。这样既可以保证行动目标的统一,也可以避免呆板的行事过程。
- 其次,孙中山在发债过程中认识到,广大华侨群体,尤其是南洋的华侨劳工,强烈支持革命事业。有甚者日食一餐,以省钱捐给革命事业。
以“草根”作为革命争取的对象,虚拟资产与此非常类似,一枚代币最多可以拆分为 10^18 分之一,更多充满热情的用户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和投入,参与这次数码革命。
Web3 可以说是一次大型民主实验,实验内容则是观察代币持有者能否在极度分散化的治理权利中,达成共识。孙中山创新地以新政府的“实业权利”作为抵押物,以提高债券的信用。
诸君莫忘,在 1911 年,“开办实业”仍然是一件极具先锋性的事情。以“实业权利”作为抵押物,一是可以吸引更多认同“实业兴国”理论的革命者,二是待实业建成之后,可以起到利国利民的作用。如许多知名 Web3 项目,会为早期支持者提供特别权利,以吸引并奖励更多热忱用户参与项目的建设。
与此同时,中山先生深刻理解寻求改革不仅须要筹款,也须要加大宣传及舆论。因此在海外流亡期间,他同时创办多份革命报纸,宣传思想。这些报刊虽大多很快停办,但在当时对唤醒海外华人群体,了解改革的必要性,功不可没。孙认为“人群有先觉者,有后觉者。先觉者必须掖进后觉,一起前进。”也就是说,引导舆论是少数社会先行分子的职责,利用报刊这个舆论工具来教育唤醒民众,是他积极办报的宗旨。
1905 年 11 月在东京创办的《民报》,孙中山在创刊词中首次提出民族、民权、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。不难发现,革命报刊的发布和 Web3 改革浪潮中,创业者发行 NFT(非同质化代币),扩大社区认同感,宣传项目愿景,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正如当年孙中山办报,如今 Web3 创业者以发 NFT 作为引子,吸引大批有共同理想的人去持有 NFT,形成社区,并宣传接下来的项目愿景。这些 NFT 拥有者又可以分布在不同的社区去布道,制造舆论,进一步宣传项目。
Web3与智慧国计划
新加坡一直在建立世界首个智慧国方面努力不懈。在智慧国 2025 建设策略中,政府服务从“政府为你”转变为“政府与你”,显示了职权的去中心化,鼓励企业、人民与政府携手创造价值,用开放、创新的理念,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智慧国建设当中。这非常符合孙中山当年发债的愿景,长期共建一个自由、平等、博爱的理想智慧国蓝图。
也因此,各政府部门在评估区块链项目时,不应该被数码资产的风险一叶障目,而是如以太坊创始人维塔利克在他的个人博客所言,利用区块链技术的特点,建立起新的人民、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共识与信任机制。
另外,笔者也认为,区块链技术如能运用在拓宽数码国土面积、建立数码公民身份方面,将对社会高度发达但实际国土面积有限的新加坡,极具参考价值。申请成为数码公民不影响国籍,也不是居留权,但申请成功后,可让申请者更便捷地在新加坡注册公司及申请银行账户。此举措将对科技行业创始人、区块链创业者和数码游民具吸引力。
位于欧洲的爱沙尼亚早在 2014 年便启动了电子公民计划,但由于此计划并不基于区块链技术,仍存在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身份系统,并不须要直接或者明确的分享敏感信息。反之,电子数据可以通过密码学被分享与认证。
此外,最近区块链行业中发展强劲的零知识证明技术,可以在不泄漏任何信息的状况下,分享和认证身份信息。这也昭示着在不久的将来,可以运用零知证明机制,在不必曝露个人信息的情况下,进行身份认证。
Web3 所推动的数码改革已势不可挡,新加坡作为高度数码化的社会,在全面拥抱区块链技术方面,具有很大的先行者优势。笔者殷切希望能参与这一历史进程当中,发挥所长,见证新加坡的另一次数码转型。